top of page

砲台分布圖

香港的砲台分別建造在港島、九龍、新界三個地方。英國自1841年鴉片戰爭後就佔領了港島,為了保護香港島嶼的安全,維護維多利亞港的貿易,維持英帝國在東亞的影響力,英國政府當時在香港建築成套的軍事設施,砲台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

砲台呈現四週環繞維多利亞港的分佈狀態。維多利亞港地處港島中部沿海區,港島的西側建有鯉魚門砲台,東側建有魔鬼山砲台。而隨著港島形勢的嚴峻,當時的英國政府開始考慮把九龍,即香港北邊的大陸拿下。九龍建有魔鬼山砲台。而為了抵禦來自更北邊大陸的敵人,英國政府又把新界拿下,築起了新界沿線的城門碉堡和醉酒灣防線。

鯉魚門砲台 1880年代

由于鲤鱼门扼守维多利亚港东面入口,具有重要军事价值,因此鲤鱼门军营一带早于1845年已有英军驻守。1880年起,该处开始建立碉堡,并于1885年至1887年期间陆续添置三个炮台,而军营其余建筑则大多不迟于1895年建成。1903年,白沙湾也加设炮台配合。然而,1941年香港保卫战中,日军在成功登陆香港岛后迅速攻陷军营。

1948年起,鲤鱼门军营主要被香港军事服务团用作新兵训练,仓库及资料记录室。1985年,军营土地移交给政府,南面部份改为鲤鱼门公园及度假村,中间则预留了位置于86下半年兴建东区走廊,北面部份则设立了香港海防博物馆展示当时的军事设备。

昂船洲砲台 1890-1900年代

1860年,昂船洲随《北京条约》的签署而割让予英国,而划入香港版图。最初这个岛屿作开采石矿之用,1905年正式成为海军基地。直至1957年以前,昂船洲一直由皇家海军进驻看守。两次大战期间,皇家海军在岛上建设了一个庞大的军械库,当中包括11个地下军火库,以存放供英军及商业开采矿产用的炸药。1930年,英国海军更在岛上建设了一座先进的情报截听站,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是英国在远东所设立最重要的两座情报截听站之一(另一座具同样规模的则建于新加坡)。

 

此外,英军在1881年至1905年期间在岛上兴建了6座炮台,包括东炮台(建于1881年)、中炮台(建于1891年)、南岸炮台(建于1885年)、西炮台(建于1890年)、亚比安炮台(建于1904年)及百夫长炮台(建于1905年)。其中位于现时海军基地侧的西炮台在香港保卫战时,曾受命攻击九龙及新界被日军占据的地方,最后在英军撤退至香港岛前被守军自行破坏。现时所有炮台仍然存在,分布在海军基地及昂船洲政府船坞内的山上。

摩星嶺 1900年代

摩星嶺要塞,或稱摩星嶺炮台,是一個位於香港香港島摩星嶺山頂及山腰一帶的軍事要塞,曾在香港保衛戰期間守衛香港島西部,現時僅餘部份遺址。

 

1900年,英軍建議在摩星嶺興建防衛設施。摩星嶺要塞的建築工程於1909年展開,1911年大炮裝置完成,1912年全部建成,取代附近龍虎山的松林炮台。要塞由營房、五個炮台、指揮總部及多座瞭望台與掩蔽體組成,其中大炮口徑為9.2吋。要塞配合位於西高山的機槍堡,扼守著維多利亞港西部及硫磺海峽等航運要道。1939年,為加強摩星嶺的防衛能力,附近再加建銀禧炮台。

1941年12月,香港保衛戰爆發,由於日軍在香港島東北岸登岸,摩星嶺要塞遂成為支援香港島東部及中部的主要火力。12月16日,位於山頂的指揮總部被炸毀,於12月25日守軍將殘餘設施炸毀後才放棄要塞。

魔鬼山砲台 1900-1910年代

早於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時,已看中了魔鬼山扼守維多利亞港東面入口鯉魚門,便於該處興建一系列的軍事設施,包括炮台、交通壕、火藥庫及碉堡等。這些建築於1902年落成啟用,當中包括歌賦炮台的兩座6吋大炮(1909年將其中一座擴大為9.2吋)及砵甸乍炮台兩座9.2吋大炮。然而,由於調防關係,歌賦炮台的一座6吋大炮於1910年移走,魔鬼山其餘三座9.2吋大炮亦先後於1935年至1939年移往香港島赤柱及鶴咀。

1941年香港保衛戰,由於日軍主力在陸路攻擊醉酒灣防線於城門谷的一段,魔鬼山炮台未有發揮明顯作用。隨著12月11日醉酒灣防線陷落,守軍亦撤退到香港島。

 

魔鬼山炮台及碉堡遺址長期無人管理,有不少地方被人破壞及非法改建已變得面目全非。觀塘區議會在2007年為遺蹟進行了改善工程,加建通道及用鐵絲網圍起部分損壞的地方。但是有關工程並未對遺蹟進行有系統的修復,反而對原來的結構造成了不可復原的破壞,反映香港政府對歴史建築欠缺重視。

醉酒灣防線 1920年代

醉酒灣防線(原稱Grasett內防線[1])是太平洋戰爭香港保衛戰中,駐港英軍為了防止日軍進入香港九龍半島及香港島,於新界南所設置的大型防禦工事,從葵涌一直分布到牛尾海沿岸。在1941年12月9日深夜至10日清晨,日軍摸黑用了不到2天的時間就將其防線瓦解,加速了香港淪陷。

 

1941年12月8日,日軍入侵香港,香港戰役爆發。12月9日,第228聯隊長土井定七私下行動,派出第3大隊的兩個中隊擔任先鋒,攻入第230聯隊轄區的城門水塘,並將該地的39名蘇格蘭營士兵擊潰。雖然土井成功在醉酒灣防線打開缺口,最終迫使英軍提早撤回九龍,但他違反原有設立陣地的命令,結果遭到斥責,第3大隊也被罰於進攻九龍時擔任後備。攻破城門碉堡的戰功,因而記入攻陷觀測站的第10中隊隊長若林東一身上。12月10日,日軍第230聯隊東海林俊成聯隊長亦私自行動,帶兵攻入金山及256高地,最終擊退蘇格蘭營,迫使英軍提早撤離醉酒灣防線及返回港島。不過第230聯隊的行動再次擾亂日軍部署,故此左翼英軍主力及時在下午撤回港島,而日軍的追擊也因而延遲。

 

醉酒灣防線的大部份遺跡經已不存在,現時只剩下城門碉堡的部份建築,以及位於獅子山、大老山及牛尾海一帶的機槍堡和防衛陣地。

城門碉堡 新界

城門棱堡(英文:Shing Mun Redoubt),俗稱城門碉堡,是香港昔日的重要軍事設施,位於新界城門谷城門水塘以南、金山以北的孖指徑一帶。

棱堡設有多個鋼筋混凝土築成的機槍座及小口徑砲砲座,及一座口徑240毫米的重炮。棱堡亦設有交通壕,入口處的混凝土厚1.5米。由於駐守的士兵以英軍為主,因此各個交通壕的名稱全以倫敦的街道命名如「牛津街」等。

Please reload

英國進軍歌 -
00:00 / 00:00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