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邮筒的皇冠」

        

 

 

          不久之前,“郵筒去皇冠”事件在香港社會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人發起“守護皇冠嘜郵筒”活動,要求郵政署尊重歷史,保留舊郵筒的“皇冠嘜"。如果將仅一切放在“去殖民化”的語境中,也同時容易引發市民的政治化聯想。而如今走在香港街頭,香港郵政發言人對此次事件的解釋是: “政府認為在仍然使用的古郵筒上展示皇冠標記及英國皇室徽號並不合適,現正研究方案,更新郵筒上的標記。政府同時正研究保育古郵筒的最佳方法。我們會聆聽和探討不同持份者的意見,有決定後會再作公佈。”有消息稱香港郵政署計畫將郵筒上換成一套上香港郵政的蜂鳥標誌,以便市民識別。

 

        在此時事件中的廣受關注的主角就是1150個街道郵筒中的59個生鐵鑄造的古郵筒。香港曾經歷了6名英王統治,各個統治時代的郵筒均刻有不同的君主標記或皇冠圖案,其中5代郵筒均有在港,但至今只有3款仍在服役,包括喬治五世、喬治六世及伊利沙伯二世。而全港唯一一個蘇格蘭皇冠郵筒座落於中環街頭。97年回歸之前,香港郵筒和英國的郵筒一樣是紅色,柱為黑色;回歸後配合郵政署主色,郵筒被塗上綠色油漆。

 

         一方面有人認為歷史就是歷史,掩不了,磨不掉,如硬要在那些郵筒加上「蜂鳥」標記而去掉那些「皇冠嘜」,不倫不類。長春社助理公共事務經理吳希文在回答BBC採訪時表示,我們的殖民地歷史仍是我們歷史的一部份。就算我們把所有殖民地文物移走,我們不能永遠消除殖民地的歷史。据香港经济日报报道,前郵政暑長譚榮邦認為,不是所有殖民時期已存在的東西都要更改,本港不少街道名稱,例如英皇道、太子道等都沒有在回歸後改名,並直言:英皇道、太子道使唔使改曬佢呢?他不明白郵政署有意覆蓋郵筒上的殖民地徽號的做法,又稱徽號是鑄在郵筒上,並非油漆能輕易覆蓋,認為覆蓋徽另一方面,亦有人認為那些郵筒是屬於政府用品,當中牽涉到標誌的象徵問題,例如特區政府的區徽、所有紀律部隊的徽章、包括郵政署的標記,香港一回歸都須更改,要與殖民時代有所區別,據立場新聞報導“處理”郵筒一事應事在必行,問題只是如何想方法去“保育”,至於有英殖成分的街道名、維園女王銅像等,相信政府沒有計劃“處理”。

 

        本港富殖民色彩的遺物還有「英女皇頭像」硬幣,香港錢幣研究會會長馬德和指出,當年回歸,「97概念」一度炒起了女皇頭像的錢幣、郵票、電話卡等,錢幣更被人包裝成「香港殖民地最後貨幣」運往內地炒賣,惟熱潮已退,現在只餘下產量少的1964年5仙及1980年1毫硬幣有潛力,價值數百至數千元不等。

bottom of page